香港咖啡一直被茶餐廳文化所影響. 大家潛意識中都習慣了加入奶或糖才喝.

去年回港期間, 去茶餐廳喝了杯齋啡. 苦不堪言卻會心微笑.

“如果因為味道一般就不要,挺浪費的吧~ 蘿蔔白菜,各有喜好,

說不準有人會對它情有獨鍾呢?從另一角度看,它們也有方便快捷的優點,

沒有試過更好的,就不會有比較帶來的煩惱.”

然而為什麼我們要加糖加奶加東加西去喝咖啡呢?

越南咖啡為何經常加入練奶? 巴西咖啡為什麼放入大量白糖?

日本人對奶精何以情有獨鍾? 歐美人又為何喜歡忌廉鮮奶?

種種習慣背後,又帶出什麼啟示?  

其實傳統茶餐廳所用即溶咖啡粉,絕大部份是咖啡層中質量差而便宜的貨色.

苦澀味重,毫無特長,咖啡因含量較高. 除了茶餐廳, 雖說星巴克等連鎖咖啡店

帶導新潮文化,提升品質, 然而商品咖啡普及以來,同樣是保持傳統.

因人喜好,適當調配不是壞事,只是距離品味,仍有點差異. 因為很多時候,

人們對咖啡作用有不正評價時,並沒有察覺到,

對身體有害的東西,往往是來自不適調味添加.

比方說,一份A5 松坂和牛或澳洲安格斯 M12 牛排, 不會有人

放”過多”牛排汁或調料去掩蓋其本身之鮮美.愈多調料是為了

可以掩飾其味道不佳,甚至是本身的缺憾.或是將牛肉烤焦.

烤焦以後管你什麼牛. 現在殊途同歸,都變成同一風味

同樣地,一杯好咖啡, 是不需要任何調料而芳香美味.

也不用過度烘焙來混淆,味道早在其植根於什麼土壤,生長在什麼環境,

用什麼方法悉心培植時已經蘊釀出來.

相信隨大家對品味有追求,開始慢慢發掘,就不難想象到,

為什麼會有 ”鴛鴦” 出現,不竟精品咖啡在咖啡歷史中所佔時間,

不足 40年光陰,而加入調料的文化卻有好幾百年時間.

因個人愛好而作出適當調味並無不當. 可幸的是,

到了人們對健康食品,優質飲食,有機農產有要求的今天,

能察覺到根本的最重性,亦為時未晚.

也許大家曾經聽過老人家或友人說,咖啡對身體不好,

對小孩不好等等負面消息.值得細想的是, 不論提供意見一方是否確實.

他得以認知之日,又是處於什麼年代?在哪裡 ? 喝了一杯怎樣的咖啡才

導致事情發生引發主觀評論呢? 有沒有想過其成因是來

自當中不必要的添加. 從前對的事,在今天是否仍然通用??

用宋朝尚方寶劍斬明朝官. 再怎樣說也不靠譜.

但求從未品嚐過精品咖啡的各位. 不妨一試,也許你會找到意想不

到的新天地; 選擇過,比較過,味蕾也得逐漸得以培育成長.

在全球眾多產地,以及無數農莊當中.

什麼咖啡又會是你所喜愛?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