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時代咖啡從業員,我們口中時常掛着Single Origin(單一產地)這口頭襌,但我們對於產地,對於啡農生活,又有多了解呢?一杯真正好的咖啡,除了「個花拉得靚」,背後還有對小農生計的照顧,和對生態環境的疼惜。趁一年一度的咖啡採收季,我們一行八人深入泰國北部的少數民族山區,在啡農家住上兩晚,除了解咖啡種植、採收及加工處理的過程,也真實地體驗農民的生活。
寄住農家席地而睡
去年參加了社企項目Akha Ama Coffee(透過銷售村莊和周圍地區生產的咖啡,幫助村民改善生活)舉辦的Coffee Journey,住在Maejantai 村的阿卡族農莊。Maejantai 村位於清萊Mae Suai區,海拔約1350 至1450 米,被茂密的森林包圍,土壤肥沃,全年氣候潮濕,日夜溫差大,有日照又有霧水, 非常適合種植阿拉比卡(Arabica,目前世界上最普遍兩種咖啡種類的其中一種),是泰國少有種植精品Typica 及Caturra樹種的地點。我們由清邁出發,會合其餘來自日本、馬來西亞、泰國、加拿大等地的團友,先坐1.5 小時車到清萊,在咖啡店Nine One Coffee 小休喝杯咖啡後,再坐開斗小貨車北上4 小時,穿越崎嶇不平的山路才到達Maejantai 村。抵村後,我們4 至6 人分成一組,被派到不同的農戶中寄住,晚上在簡陋的木房子地上鋪上墊褥,席地而睡。
銷售咖啡改善村民生活
第二天早餐後正式落田工作,Akha Ama 創始人Lee Ayu 帶隊,由村子步行約一小時才抵達咖啡園。Lee 是土生土長的阿卡族人,是村裏第一個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受到7-Eleven 的一罐咖啡影響,從而有所啟發,決定建立社企,透過改善咖啡品種及豆子處理法,從高端市場獲取更高利潤來改善村民生活。現在Akha Ama 在清邁擁有兩間咖啡店及烘焙工場外,Lee 亦被邀請往美國著名的精品咖啡店Stumptown Coffee(咖啡業界公認為第三浪潮精品咖啡革命的領頭羊)交流學習,以及到意大利、印度等地演講。
體驗從種植到冲煮過程
我們一天內體驗了由咖啡種植、摘豆採收、去皮、水洗處理、烘焙、研磨到冲煮成一杯咖啡的過程。摘豆看似簡單卻不容易。首先,樹枝上掛着不同成熟度的咖啡果,只能挑成熟的紅櫻桃(Coffee Cherry),完全熟透的,只要用兩雙指頭便能輕力轉出,千萬不能用力把櫻桃底部的莖也拉走,不然這位置明年「無仔生」。但是,無論我們手腳多慢,多小心地選,仍然摘到半熟的果子。人家農民一天可採30 公斤豆,我們當天才摘得兩公斤,啡農真不易做!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及小農生計,村民都採用有機及多作物耕作(在同一塊田的咖啡樹旁種植其他農作物),不犁地翻土,利用森林天然的肥沃土壤,自給自足。「為什麼不申請有機認證,讓更多人知道你的咖啡?」,我問。Lee 悠然地回答: 「我們小農民根本沒多餘的錢去購買農藥,何來有錢買有機標籤?」
或許,商業社會到了某一階段,是要還原基本步,直接採購,講個「信」字。
文:談齊好(vigi@vigicoffee.com) / 圖:Noel Lee
資料來源: 明報 | 副刊/旅遊 | 2016-12-31